商标交易要避开哪些误区?

发布时间:2025-11-20 浏览量:203 作者:小麦

商标交易是企业快速获取品牌资源、拓展市场的重要手段,但因涉及法律、流程、权益划分等复杂环节,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纠纷或损失。以下梳理商标交易中常见的四大误区,帮助企业规避风险,保障权益。

误区一:忽视商标状态核查,盲目交易
商标的有效性与稳定性是交易前提,但部分买家未核实商标状态便签署合同,导致交易失败。例如:

1.商标已过期未续展,权利自动终止;
2.商标被撤销(如因连续三年未使用)或宣告无效;
3.商标存在质押、冻结或纠纷,无法自由转让。

避坑建议:交易前通过商标局官网或专业机构查询商标状态,确认其处于“有效注册”且无权利限制。


误区二:未明确商标使用范围,埋下侵权隐患
商标注册时需指定商品/服务类别,若交易后超出原核准范围使用,可能构成侵权。例如:某企业购买了第25类(服装)商标,却将其用于第9类(电子产品),一旦被原权利人或第三方投诉,将面临赔偿风险。
避坑建议:在合同中明确商标注册类别及使用范围,若需扩展业务,应要求卖方协助申请新增类别注册,或另行购买相关商标。

 

误区三:忽视转让材料完整性,导致审核驳回
商标转让需提交《转让申请书》、双方身份证明、商标注册证等材料,若材料缺失或不合规,商标局将要求补正甚至驳回申请。常见问题包括:

1.转让方未提供最新营业执照副本;
2.申请书未双方签字或盖章;
3.跨省转让未公证协议(部分地区要求)。
避坑建议:委托专业代理机构协助准备材料,确保格式规范、内容完整,并提前了解当地商标局对公证、委托书等文件的特殊要求。


误区四:轻信口头承诺,未签订书面合同
部分交易双方仅通过口头协商达成意向,未签订书面合同,导致后续权益纠纷。例如:卖方隐瞒商标存在近似商标未一并转让,或未明确交易款支付方式、违约责任等。
避坑建议:务必签订书面合同,明确商标信息、转让价格、付款方式、违约责任等条款,并约定争议解决方式(如仲裁或诉讼),以法律文件保障双方权益。

 

商标交易需兼顾法律严谨性与商业灵活性,企业应通过专业核查、规范操作、合同约束等方式规避风险,确保交易安全高效完成。

最新资讯 更多
热门标签 更多
热门专题 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