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标作为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,其转让涉及法律、经济等多重风险。若操作不当,可能陷入法律纠纷或财产损失。本文梳理商标转让中的常见陷阱,助企业规避风险。

一、未核实商标状态,埋下无效隐患
商标转让前需确认其法律状态:是否被撤销、注销或处于无效宣告程序;是否被质押、查封或存在许可备案。若商标已失效或权利受限,转让后可能被宣告无效。例如,某企业未核查商标有效期,受让后因未续展导致商标失效,损失惨重。建议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查询商标状态,并要求转让方提供商标注册证书及续展证明。
二、忽视近似商标,导致权利瑕疵
商标法规定,转让需一并转让同一类别中的近似商标,否则可能被驳回。若转让方故意隐瞒近似商标,受让方将面临无法完整使用商标的困境。例如,某公司受让“XX”商标后,发现转让方仍持有“XX佳”等近似商标,导致市场混淆。建议要求转让方签署承诺书,明确无其他近似商标,并同步办理转让手续。
三、未签订书面合同,权益缺乏保障
口头协议或简单协议易引发纠纷,如转让费支付方式、商标交付时间等条款缺失,可能导致受让方支付费用后无法获得商标权。建议签订书面合同,明确双方权利义务,并约定违约责任。例如,合同中可约定“转让方需在收到全款后3个工作日内提交转让申请,否则需退还费用并支付违约金”。
四、未及时办理过户,权属悬空风险
商标转让需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核准并公告,未完成过户前,商标权仍属转让方。若转让方在此期间将商标再次转让或许可他人使用,受让方将陷入被动。建议受让方在合同中约定“转让方需配合办理过户手续,并在过户完成后支付尾款”,降低权属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