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说80后背负着理想主义的原罪,要到中年才不得不跳入世俗的洪流,那么80后和嬉皮士很像,就像60年代肆意追求爱情与和平反抗的体制,到70年代却顺利转向新一代中产阶级,成为当下社会运行逻辑的中坚力量的嬉皮士,他们有很多遗憾,他们被迫这样做,他们是最后一批维护家族血统和传统价值观的人,也是按照套路投降的最新例子。
相比之下,00后是没有所谓原罪,离自首还差得远,从我出生开始。墙已经存在”就成了既定事实,在这个国家,被认为是叛逆恐怖的理想主义,是对墙外世界的探索,是过去相对广阔的生存/生活情境,在他们的概念里,为了让位于源自网络世界的墙内五彩缤纷的兴趣圈,我大概知道一些84风格的故事,但我一点也不感兴趣,Google还有什么,而90后,夹在中间,尴尬至极,我们当然,我知道什么是好,什么是坏。
我们即使看到了好的结局,相比之下好的结局也是经历了坏的和更坏的,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,我仍然记得漫长而可能的冬天我们也会到来,尴尬的是我们不仅在没有80后积累,还跨越了00后的幼稚和无经验,急于离开原生家庭,相信不结婚不生孩子,买不起车库,不愁五险一金,一天天生活,年年熬夜。
所以如果你没有钱,你就不能指望有所成就,当然也不能说你有多幸福我们只能在审查、和谐、禁止、限制的炫目下,在鸵鸟和自欺欺人之间游走,圈出自己的小环境和小圈子,多活在当下,败给短暂的自我添加光环青春,但是我们渴望抓住什么,留下什么,创作,创作,甚至是创伤,你我之间同义的绘画/摄影/音乐/写作作品,无病呻吟或自怜的情感或句子,相似的人生轨迹相似的青春经历,在知识付费的课程上拉屎的时候做笔记。
用小号在微博上浏览不同的信息垃圾,打造几款双开甚至设人的微信,创造一个新的最爱来分类,怕不够,什么都不怕没有,什么都不怕,只怕品味高,眼光高,就算自己不算什么,品味和眼光也不一定高。
结果,我们这一代人产生了大量的垃圾,既不深刻也不重要,不没有重也不连续,即时、方便、速效、速干,20世纪80年代后,一批作家艺术家成名并有了姓氏,而20世纪90年代后,圈地里只剩下艺术爱好者,一堆堆感伤的作家作品在各大畅销书店里以光鲜的垃圾出现,任何人都可以写书,举办个展,任何人都可以假装在自己上加一堆标签,搅起浑水来搞个人作品,大家都知道这样就什么都不剩了。
但是大家都习惯了,都打算继续工作到死,没必要同时反抗,反抗退化为前进抗议、口头宣泄、阿q式精神自洽与极端相遇、跪求与言说,即使现实是胆怯的,是无法忍受的,你也要开心的笑,最可笑的是最后都是自我诗意的。
想到这种荒诞来了就挺他妈的奇妙,连老板和雇主都无法正常征服,更何况是对生活本身的雇佣和奴役,问题的关键在于,90后的青春将会筋疲力尽,当你二十多岁的时候,进入三十多岁之后的某个时刻,青春当你年轻的时候,你的气场终于消失殆尽,我们就会意识到自己其实一直在裸泳,没有创造力。
个人事业等于零,买不起房,工作相当于给别人发了财,混在一二线,一堆同样情况的朋友不能死,结婚不可能,不想生孩子,但是养不起,不能靠自我创造把自己的意义寄托在生活上,你只能把恐惧和愧疚寄托在消费和商品上,越花越多,越来越富足,让事物的符号成为生命的意义,让最后,我把自己拉出来观察国家的建筑倒塌,90后时代终于过去了,最后一次熬了一夜,还是不甘心,无法缓解,只能边喝吐司边憋着尿。
这两年听越来越多的同代人说起,我害怕“死亡”,但我害怕,我无法想象中年以后自己会是什么样子,现在这样的日子还能维持多久,维护不了怎么办,努力工作赚钱成家,那么,没有储蓄,没有策划,没有卡,没有可见的未来,有理由相信五年和十年之后,当90后成为新生代中老年人的时候,我们最终会发现我们真的没有给历史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,而你我这种裸泳者能游上岸的很少,他们大多选择不暴露自己,不暴露自己。
潜在的水底无法转化成成龙,于是随波逐流,摆脱漂浮中的泥沙,或者几年后最后一次逞强淹死自己。
青春,革命,爱情”度过青春,由神话抚养长大的一代人,在遇到爱情的同时遇到,中间没有很长的过渡期,1.嬉皮士绝不是玩摇滚的人的专利,2.嬉皮士在西方那个时代,并不全是“包括相当数量的富家子弟;说话不仅仅是一种性格或现象;更多的是亚文化和非主流的象征。60年代的美国人聚会”,年轻人在表达,80后90后最可爱,被动,违背青春本能,缺乏表达意识。
他们应该珍惜自己的青春,世界上没有比青春更好的了,没有什么比青春更珍贵了:青春对我们来说如此重要。在你人生的这个黄金时期,一个曾经感到没有安全感的人,你打算怎么办度过,服用致幻剂的男孩“如何把自己变成一个技术梦想家”正是由于那种独特的体验。鲁亚克一直坚持他是,他回忆说,他当时的写作状态是完整的、完美的——受神秘的小玛德琳蛋糕启发的普鲁斯特,也突然进入了近乎疯狂的状态,把一生都献给写作“我们都是梦想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