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商业活动中,商标转让是常见行为,它能让商标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与利用。然而,在商标转让过程中,卖家是否还能继续使用该商标,是许多交易双方关心的问题。

从法律层面来看,商标转让一旦完成,即商标局核准并公告后,卖家便不再拥有该商标的专用权,也就无权继续使用。这是为了保障买家的合法权益,确保买家能够独占使用该商标,开展正常的商业活动,避免因卖家继续使用而造成市场混淆、消费者误认等不良后果。
但在商标转让过程中,存在一个过渡阶段。在未完成转让手续,商标专用权尚未正式转移至买家时,卖家理论上仍拥有商标的使用权。不过,这并不意味着卖家可以随意使用。一方面,若双方在转让协议中有明确约定,比如约定在转让期间卖家停止使用或限制使用范围、方式等,卖家必须严格遵守协议条款,否则将承担违约责任。另一方面,即便没有明确约定,卖家也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,避免因不当使用给买家造成潜在损害。例如,卖家不能在转让期间大幅降低商品质量,以该商标进行恶意宣传,损害商标声誉,影响买家后续的市场推广。
为避免纠纷,在商标转让过程中,交易双方应提前在协议中清晰约定转让期间商标的使用问题。明确卖家能否使用、使用范围、使用期限以及违约责任等细节。同时,及时向商标局办理转让手续,缩短过渡期,降低法律风险。
总之,商标转让过程中卖家能否使用商标不能一概而论,需依据法律规定和双方约定来判断。只有交易双方秉持诚信、依法依约行事,才能确保商标转让顺利进行,实现双方的商业目标。